欢迎登录 人事帮邦!登录|注册|
手机版

扫描打开手机版

当前位置 :首页 >政策资讯>工伤保险 >正文

[苏州市] 工伤康复,为工伤职工的梦想护航

发布人:nanjing时间:2022-07-05阅读:1592次

工伤事故不幸,工伤保险有情。工伤康复作为工伤保险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工伤职工回归家庭、社会、岗位的过程中,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2021年3月,苏州市立足于工伤职工对于工伤康复服务的现实需要,创新性地提出了工伤康复服务“两个延伸”,切实提升了工伤康复工作水平,为工伤职工的梦想护航。

一、做从头练起的“新生儿”,重燃生活之梦

“来,手抬起来…慢慢的啊…左手伸直…弯曲…握紧筷子…嗯…非常棒…”听到这里是不是以为来到了幼儿园?其实不是,这是咱们的医生正在带着患者训练呢。

跟着“老师”认真练习自己吃饭的是一个身材健硕,声大音宏的男职工,我们都称呼他为刘大哥。前不久刘大哥在工作时,不慎将手伸进了正在运转的机器中,导致手部各指严重骨折。经手术治疗后,骨折处是固定牢固了,但是各指僵硬,无法活动,吃饭、穿衣、洗漱等简单的日常生活都无法独立完成。

康复专家对刘大哥进行系统性评估时,刘大哥显得有些紧张,问的最多的就是“这个手什么时候能好”“我的手能恢复到什么程度”“这个手好了以后能不能干活”……根据评估结果以及刘大哥的诉求,康复机构制定了一套由医学治疗和动作训练相结合的康复方案。通过康复专家们的悉心指导、刘大哥的认真配合,三个月的康复治疗后,他的手已经恢复抓握功能,日常生活已完全自理,并准备出院后慢慢适应原岗位工作。

39岁的工伤职工吴某也是一名超级配合的“小朋友”。在一次高空作业中不慎坠落,致使昏迷、肢体活动障碍,生活不能自理,被当地医院诊断为重型颅脑损伤。收到单位提交的工伤认定申请后,苏州市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中心启动快速认定程序,同时组织康复专家对其进行评估、确认,在术后20天后即开展康复治疗,实现康复与治疗无缝衔接,从抬抬手、抬抬腿开始,到下床由人搀扶、依靠扶手慢慢练习,再到独立步行、生活自理,这期间只经历了五个月的时间。在后来的回访中,吴某对工作人员说:“受伤那时候以为下半辈子只能在床上度过了,心情非常糟糕、烦躁,是康复专家每天安慰我、帮助我锻炼,我才能重新站起来。现在我每天按时锻炼,每日出门与好友相聚聊天,心情较之前舒畅,在休养一段时间我就能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了,真的要好好感谢你们呐!”

刘大哥和吴某只是众多受益者中的两个。对于有康复价值的工伤职工,我们都会帮助他们抓住最佳康复时机,保障其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。

二、做从头学起的“小学生”,重塑职业之梦

不久前,在某企业车间里见到了25岁的赵女士,她一边认真地检查手上的产品,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,动作娴熟、麻利。看到眼前的场景,你一定想不到一年前的她是什么情况。赵女士是某企业的一名操作工,在一次工作中发生意外,右臂被机器绞伤致前臂平面离断。接受再植术后,右手完全不能活动,无拿捏抓握功能。经康复专家鉴定、评估,赵女士的手经历再植术后,已经不适宜承担操作工之类的重体力劳动,于是和其家人以及单位协商后,决定在进行肌肉力量、手指活动等常规锻炼外,还有针对性地对她进行产品检验、表单登记、电脑操作等职业训练。并在康复治疗、后续回访的过程中,不断鼓励、帮助她恢复信心。终于在接受11个月的康复治疗后,作为一名检验员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,开启了她的新生活。

康复专家说:“工伤康复不仅仅需要帮助他们恢复身体上的健康,更需要让职工重拾信心,重新找到自身的社会价值。回归家庭、回归社会才是他们最好的康复之路。”我们就是一直秉承这样的宗旨开展工伤康复工作。

张大姐今年43岁,在相城区一个工地上当建筑工。2020年12月份,在施工过程中不慎被机器压伤导致左小腿离断。左小腿再植后,左下肢运动功能障碍、日常生活能力下降于是提交了康复申请。从2021年3月开始,张大姐先后接受了9次康复治疗,现在骨折基本愈合,能够独立步行,日常生活能力提升。经康复专家评估后身体能力部分不符合原工作岗位要求,不适合继续承担重体力劳动。下一步将考虑听取张大姐的后续规划,将工伤康复与职业技能训练结合起来,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使其能够胜任新的工作岗位,帮助她重返家庭、重返工作岗位。

三、做“沪苏同城化”的践行者,探索异地康复

为了不断提升我市工伤康复水平,让工伤职工能够享受到更优质、更丰富的工伤康复资源,我市加强区域协作,与上海市4家工伤康复定点机构签署了《长三角地区工伤康复医疗服务协议》,将其纳入到苏州市工伤康复定点医疗机构的范围内。吴江区的廖某就是沪苏同城合作以来的第一位受益者。廖某是吴江区汾湖高新区某企业的一名操作工,在工作中受到机械事故伤害,导致胸腰背部、右肩部外伤及多处挫伤,由于企业所在地在上海半小时经济圈内,得知上海有康复医院纳入了苏州定点康复机构,考虑到就近原则和上海优质的医疗康复资源,廖某申请进入上海养志康复医院进行工伤康复治疗。通过一个周期的工伤康复治疗,廖某的伤情得到了有效的好转,各项功能恢复明显,成为沪苏同城工伤康复合作以来的第一位受益者。

工伤康复“沪苏同城”真正打破了区域限制,实现工伤职工的异地工伤康复,使工伤职工能够享受上海优质的医疗康复资源,也意味着在沪苏同城发展新格局中又朝前迈进了一步。

实施工伤康复服务“两个延伸”一年以来,我市共筛查工伤人数达25073人,评估告知单发放数3512份,康复价值评估人数2084人,康复对象确认1467人。通过提前介入帮助工伤职工抓住最佳康复时机,保证职工得到及时有效的康治疗。同时,推进工伤康复服务向后延伸,对工伤职工持续关注,提供心理疏导,巩固康复效果,促进康复机构措施的优化及水平提高。

工伤康复是“三位一体”工伤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内容和环节,开展工伤康复,是政府关注民生的创新举措,目的是通过康复手段,减轻工伤职工的伤病痛苦,降低意外伤害和职业伤害结果。工伤康复的“两个延伸”工作,确保了工伤康复治疗时效,使工伤职工身心健康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,提高工伤职工的生活质量,为工伤职工回归家庭、回归生活、回归就业岗位、回归社会的梦想护航!


来源:转载

免责声明:本网站部分信息为互联网收集而来,如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合作!

上一篇:成都温江区:构建“四步四分”工伤预防体系

下一篇:重庆:工伤预防专项行动启动

人事帮邦